关于语言

语言相对性

之前看过一部名为《降临》的电影,电影中七肢桶星人来到地球,教会了人类他们的语言,进而人类得到了他们预知未来的能力。虽然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其中涉及到的的语言相对性的观点依然值得思考。语言相对性又称萨丕尔-沃夫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能够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观点和认知。萨丕尔-沃夫假说有两种版本,强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了思想,并且语言类别限制并决定了认知的类别,弱假说认为语言的类别和使用只是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图像的获得有一步量化的过程。色彩是连续的,颜色有无穷多种,我们把在某一范围内的颜色都称为红色,但深红和浅红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储存时我们无法表示无限种颜色,就根据亮度将其划分为 256 各等级。我们牺牲了信息的精确而获得存储的方便。

语言也是一种将连续的量离散化的情况。世界是连续的,我们的情感也是连续的,但是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别,比如我们将情感划分为喜怒哀乐等等。以损失精确性为代价,我们获得了沟通的便利。

我们塑造了语言,语言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另一种结构,也许我们对世界的观点会与现在大不相同。YouTube 上有个频道,up 主定义了许多新的词汇,用来描述一些微妙的情感,但是这样又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这样的冲突恐怕要等到新的交流手段出现才能解决。

心之壁垒

三体人直接用脑发出的电磁波进行交流,所以他们的思想是完全透明的,他们没有欺骗,没有阴谋诡计。但人类不同,一个人的思想对另一个人是完全不可知的。这一事实使我一度怀疑信任的可能,直到现在这种怀疑也没有消失。如果我不知道另一个人真正的想法,我如何知道他在我面前所说的所做的是他真正的意图呢?如果信任靠的是选择去信任,靠的是信仰,那岂不是又多了一种新的宗教?

正在交谈的两个人不见得正在交流,也许两个人站得很近,但是他们心灵的距离却很远。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而人又是社会性动物,这种矛盾必是许多惆怅的源头吧。

有部名为《sense 8》的美剧,八个主人公是通感者,他们共享情感和思想,每个人都能知道其他七个人所做所知所感,如同一个人一样,身在非洲的贫民聚集区,却能感受到冰岛银装素裹的景象。这八人真正的打破了心之壁垒,实现了不孤独,虽然剧情不够精彩,想法依旧十分伟大。人渴望被别人理解,若是《EVA》中的人类补完计划真的存在,人类溶于 LCL 之海中变为一个人,也不见得是坏事。

语言的陷阱

法庭上,原告说受到了被告的威胁,因为被告对他说了一句“你小心点”,但被告说他不是在威胁被告,而是因为关心而叮嘱被告“你小心点”。语言的二义性是语言最大的陷阱,两个人说着同样的话,要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但是人类只有语言这一种主要的交流方式,不论他多么蹩脚,我们只能想办法驾驭语言,尽量避免这样的陷阱。

思考“他是不是喜欢我”之类的问题毫无意义,且不说你不可能知道对方真正在想什么,喜欢一词也是不精确的,人对人感觉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喜欢与不喜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程度或是厌恶感程度都是连续的,多少算是喜欢,多少算是讨厌呢?但我们的语言中确实存在“他喜不喜欢我”这样的表达,这也是语言带来的一个陷阱吧。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对于语言关注较少可能会导致误解,而对语言关注过多可能会使人忘记原本的目的,造成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意的状况。辞藻的堆积看起来华丽,但是言之无物时语言的作用就丧失了。语言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语言所指向的事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过分关注了语言本身而非其所指。